• 廣外新聞

    廣外新聞

    編者按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特色、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對外語院校寄予殷切期望:“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大有可為?!倍嗄陙?,廣外勇擔新時代歷史重任,積極發揮外語專業特色和優勢,用多語言技能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廣外新聞網特策劃“中華文化走出去”系列報道,講述廣外師生對外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好故事,讓廣大師生從中感受文化力量、文化情懷,共同堅定文化自信。


    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和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成為了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边@就需要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具有高度文化自信、擁有全球視野的新型國際新聞人才接過麥克風,唱響中國聲音。

    近年來,落戶廣外的廣東省國際傳播青年人才培養基地(以下稱“國傳基地”)充分調動高校與媒體資源,融合學術課堂與深度調研,培育了一批既有愛國愛黨情懷又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慎海雄出席廣東省國際傳播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授牌儀式

    讓青年媒體人接過國際傳播的“麥克風”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中央、省委關于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推動對外宣傳事業發展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創新青年優秀人才發現培養推介機制,促進優秀國際傳播人才的成長。2017年12月,廣東省委宣傳部在我校建立廣東省國際傳播青年人才培養基地,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為基地授牌。

    廣外作為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校,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國傳基地的建立為人才培養創造了新機遇。據新聞學院院長侯迎忠介紹,國傳基地旨在依托廣東省改革開放和意識形態“兩個前沿”地位和豐富的國際傳播實踐,充分發揮我校專業人才聚集的優勢,培養一批既有愛國愛黨情懷又具有國際視野,既熟悉國際新聞傳播實務又懂得新媒體操作技術,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為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在學員組成上,省委宣傳部每年遴選出30至50名媒體從事國際新聞傳播的記者和編輯、文化外譯人員和高校國際傳播領域教研人員。國傳基地則以對外報道、外語溝通、國際公關理論與技巧和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國際輿情監測為重點開展培訓?;貞浧饏⑴c學習實踐的收獲,時任羊城晚報社政文部采訪室副主任、主任記者王倩談到,此次培訓讓她收益匪淺,深度的學習從理論到實踐,從本地到全國,讓她思維更開闊,目標更明確。時任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今日一線》欄目主編張巍表示,廣東省國際傳播青年人才培養基地的開辦,是提升自身宣傳思想隊伍“腦力”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這讓他們在一線工作的同時,也能得到“腦力”上的充電,他希望通過此次學習機會,為傳播新時代中國聲音,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的力量。

    國傳基地開學典禮現場

    多用“移動課堂”“現場教學”,38個實習基地遍布京滬穗

    偌大的編輯室穿梭者記者們忙碌的身影?!芭炫刃侣勢^早實現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型,致力打造‘專注時政與思想的互聯網平臺’,具有較強的新聞輿論影響力?!睂W員們走進澎湃新聞,與澎湃新聞副總經理黃武峰、內容總監李云芳等業內精英深入交流,詳細了解澎湃新聞的發展歷程、內容采編團隊、內容生產模式及新聞審核流程。此外,學員們的足跡還遍布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知名媒體,實地調研了解前沿動態與最新案例,并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張濤甫,英國《金融時報》副編輯、前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等知名教授交流想法,更深入地鉆研相關課題。

    張濤甫、張力奮作講座

    國傳基地的培訓通過專家輔導、研修交流、主題實踐等方式進行。我校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國傳基地負責人之一朱穎作為班主任,負責課程內容設計、專家學者邀請、外出交流機構選擇等籌劃工作。朱穎介紹道,國傳基地圍繞“‘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廣東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這一重大課題,吸納基地學員參加項目調研與寫作工作,產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和調研報告,再通過相關學術研討交流,提升研究的整體水平。通過后續培養,增強學員對“一帶一路”和國際傳播的理解,提升基地學員的科研和調研能力。在已開展的十多期培訓中,受邀講師不僅有國際戰略研究院專家,省級媒體機構記者,亦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教授,他們充分集百家之長,將國際傳播做了深入的細分以及適當的擴展,為學員帶來多方資源以及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議題設置中,國傳基地針對現階段媒體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如何優化宣傳方式等,讓師生之間交換經驗,進行討論與鉆研。國傳基地第一屆學員、南方+客戶端編委、內容總監胡光良回憶道:“培訓內容每次都讓人眼前一亮。我在工作中遇到困境時,總會聯系培訓所學去思考解決方案”。他對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老師的印象深刻,從曹林老師的課中他學到了許多操作性強的寫作方法技巧,對其后續寫作的國際視野開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傳基地第二屆學員、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融媒中心《今日關注》主編、羅記安全工作室負責人羅頻洋談到,“基地系統化的培訓內容給我帶來了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國際傳播知識廣度、深度與精確度的掌握上都能更加融會貫通?!?/p>

    國傳基地學員走訪調研中央電視臺

    國傳基地最大特點在于“移動課堂,現場教學”。截至到2020年11月,國傳基地已經與對點合作38個實習基地。這些實習基地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傳媒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不僅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媒體,還有北京字節跳動、快手、廣州市想象文化傳媒等新興傳媒公司。多點、多樣的實習基地能夠最大程度上幫助學員們開拓視野、拓寬思路,更好地探求國際傳播新路徑。廣外宣傳部工作人員、國傳基地第二屆學員王夢羽談到,“國傳基地的現場教學讓我對大變局下中國傳媒的應對、全媒體時代國際新聞評論的策略與技巧、如何提高國際新聞報道的可懂性、中國崛起過程中的國家形象塑造與表達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利于我們開拓視野,學以致用?!?/p>

    國傳基地學員走訪調研中國日報社

    講好廣東歷史故事,擴大灣區國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

    玉汝于成,溪達四海?!秶H傳播與融合新聞實務》是國傳基地學員們的調研成果論文集,收錄了學員們面對當下國際傳播實際問題進行的深刻思考。朱穎談道:“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應具有業務技能和人文追求,國傳基地的培訓成果對廣東省乃至大灣區的國際傳播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非常有價值?!背搜芯砍晒?,學員們也將所學知識運用與轉化到實際工作中。

    國傳基地培訓課堂

    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國傳基地的使命。結束培訓后,胡光良前往深入粵西進行廣東茂名冼夫人文化走出去的調研報道。他通過南方系海外社交帳號將冼夫人的歷史故事發布至YouTube、Tiktok等平臺,報道被廣泛閱讀和傳播,推動了廣東文化走出國門,被世界更多人所熟知。于此同時,中醫藥文化也成為了他國際傳播實踐的重要內容。岐黃海中,承古通今,胡光良在實踐中對中醫藥文化的歷史進行深入研究,對古今岐黃之術的海上傳播國際化路徑進行調研,針對其現狀進行國際傳播的對策制定?!袄碚摰脑黾?,能夠反過來更好地指導我的國際傳播工作,這無論是對個人的學識還是視野都是很大的開拓?!焙饬颊f。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大灣區建設,提升大灣區國際影響力。國傳基地第二屆學員羅頻洋是來自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融媒中心的資深媒體人,他在參與基地培訓之后,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進行了節目形態、語言特色的研究。結合十多年的民生新聞采訪經驗,深入思考如何做好對外傳播的傳聲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羅頻洋向記者表示,在基地培訓的同期,他也正在參與所在部門的融媒改革工作?;叵到y化的培訓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尤其是國際傳播知識體系的構建,幫助他打開了新媒體傳播的新思路。2020年,廣東廣播電視臺羅記安全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羅頻洋作為工作室負責人,將國傳基地提供的“養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經過短短的兩年時間,他成為了全網粉絲超過120萬的媒體大V。

    許多學員們亦會以導師身份重回廣外,成為廣外學生“講好廣東故事”融媒體實習指導老師,幫助廣外的國際傳播后備人才更好地進行傳播實踐。這種媒體人才“反向指導”的方式,是我校新聞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創新。以廣外為建設主體培養后備力量,成功打通了人才互助鏈條,促進業界和學界的深度交流與融合,對國際傳播后備人才的視野開拓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面向新時代、面向新技術、面向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變局,國傳基地開拓了青年人才的國際傳播新視野,在國際傳播中實踐形成了新模式,開拓了新路徑,精準對接國家、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增添新的力量。

    文字 周喆 吳紫婷 荊文宇 圖片 受訪者提供、廣外新聞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