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廣外新聞社成立20周年。20年前,為服務大學宣傳工作,協助廣外新聞網建設發展,廣外新聞社應運而生。二十年來,廣外新聞社經歷了風雨的洗禮,也看見了絢爛的彩虹。從一個稚嫩的學生社團到如今成為廣東省優秀社團,廣外新聞社接續奮斗,追求卓越,走在廣東校園媒體的前列?!半r鳳清于老鳳聲”,新時代的潮流下,廣外新聞社不懼挑戰,揚帆前行,秉承“做好新聞事業,交一生朋友”的宗旨,永葆“講好廣外故事”的初心,以深邃的思想、獨到的慧眼和優美的筆觸寫下廣外的動人詩篇,傳播廣外的鏗鏘之聲。
初露頭角:20余人隊伍創造2萬日點擊率
20年前,廣外新聞社從無到有,經歷了初創時的“霜雪”,20年后的新聞社已從小小春芽成長為繁茂大樹,擁有無限生機。2002年5月,廣外校園網新聞社正式成立。秉著“做好新聞事業,交一生朋友”的初心,每位新聞人都在新聞路上奮力前行。

2002年宣傳部重組廣外新聞社的報道
“一間辦公室,幾套舊的辦公桌椅,唯一的電話機是與隔壁辦公室‘共享’的,甚至當記者們打電話聯系采訪對象的時候還會不小心‘竊聽’到旁邊老師的通話?!毙侣勆缱畛醯霓k公環境和硬件設施,處處透露著兩個大字:簡樸。雖然“創業”環境艱苦了一點,但是學校對于新聞社的支持一點也不含糊。據新聞社記者、編輯李文龍回憶,“老師們在盡最大努力完善各種條件,硬是把工作推上了正軌?!碑敃r黨委宣傳部專門給新聞社協調了工作電腦和一部3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甚至為新聞社成員人手準備了一個30M的U盤福利,把新聞社的記者們都樂得不行,大家都紛紛把U盤用繩子掛著到處炫耀。當時新聞社的記者隊伍規模不大,僅有22人。 “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僅有兩臺電腦,大家也可以熱火朝天地工作?!辟Y料的翻閱聲、編稿的鍵盤聲,書寫的沙沙聲,電話中的采訪聲,直到深夜才會關閉的燈光……晝夜疾書的聲音和畫面是新聞社老師和同學們對早期新聞社的深刻印象——“充滿著活力,朝氣蓬勃?!?/p>
“每天宿舍、教室、新聞社三點一線”的大學生活是2004年老記者們的珍貴回憶。2004年網絡新聞社和校報新聞社的合并,干部們急需部署并穩定好新聞社的各項工作。盡管多數骨干面臨著大四畢業論文的壓力,但新的管理層尚需磨練,為了接續新聞社的發展,老記者們咬牙堅持下來,甚至每天依然忙至深夜。迎著晚風,他們在路燈下分別。多年后,老記者們之間依然保持著深厚的聯系,也無比懷念當年的熱血青春,在一起奔赴的新聞路上,他們不僅是并肩作戰的工作伙伴,更是志同道合的一生摯友?!巴床⒖鞓分?!”時任新聞社社長孫婷婷回憶時不禁感慨。

首屆新聞社成員名單
新聞社創業者們投諸的心血,為新聞社未來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根基。起初二十余人的社團,卻創造了許多驚人成績,在2004年,廣外新聞網點擊率已經穩定廣東高校網站訪問量第一,甚至日點擊率過兩萬創歷史新高,2004年的《‘東方貓王’受聘為我??妥淌凇薄芬晃?,點擊率高達58996,更是居歷年之首。這些成績,都是社員們用汗水與作品一點點積筑而成的。
新聞社人對待每一篇報道都傾注真心。2007年貝崗村拆遷,村中的小攤小販的去留牽動著同學們的心靈,也引起了新聞社的關注。新聞社記者們深入貝崗村中進行實地考察并上門采訪原住民。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采訪、撰稿和提煉后,一篇報道貝崗村的校園新聞發布在了新聞網上。后臺瘋狂上漲的點擊率回應了同學們對于這篇報道的贊賞。是記者們奔赴“前線”取證的勇氣,每個部門的團結協作,令報道取得成功,讓新聞社守住“做新聞事業”的初心。
20個春秋,新聞社挺過了初創時的磨練,逐漸長成“大樹”。每一年,都有躊躇滿志的新生踏入新聞社,但不變的新聞人堅守的初心和熱愛。20年風雨過后,是彩虹,亦是絢爛。

2003年新聞社全體合影
漸入佳境:打造廣外獨樹一幟的品牌欄目
在新聞社成立后,亟需打造自身的品牌欄目。2004年,時任社長錢科寶提出“周五特稿”的提案,在22名采編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周五特稿”欄目成功誕生。它以“最近距離地貼近學生生活,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觀現實”為目標,力圖通過一個個專題真實地反映大學生的思想與生活狀況。這不僅受到了廣外學生的熱烈歡迎,也在廣東省各大高校內開創了深度報道欄目的先河,在校園媒體當中可謂是獨樹一幟。據2003級校友、現任南方日報時政部主任林若川回憶,他曾與新聞社的小伙伴們一起做過一次關于飯堂滿意度的專題。為了做好這項專題、反饋學生的聲音,他與同伴們一起走進飯堂廚房與飯堂工作人員對話、走進后勤處與領導溝通交流。報道一經發在“周五特稿”欄目,就讓學校高度重視反映的問題,飯堂的管理工作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時至今日,深度策劃依然是新聞社的重要陣地,承載著廣外師生思想文化生活的點點滴滴。
新聞社時刻關注學校的方向發展,這不僅讓新聞社愈發成熟,也讓新聞社收獲更多的關注?!坝浀梦覀儼l報紙的時候,大家是非常歡迎的?!被貞浧鹋砂l校報的場景,林若川自豪地說道。同學們每當拿到校報,就會立刻翻閱、捧在手中仔細品讀,與身邊的同學一起討論校報刊登的精彩文章。每到這個時候,社員們都看在眼里、樂在心里,林若川也直言:“在那一刻我很有成就感與滿足感?!辈粌H如此,每學年社團迎新咨詢的時候,新聞社的招新區域人頭攢動、留言板的長度全場最佳,天南海北的新生與家長都來到這里與社員互動,場面十分火爆?!昂芏嗤瑢W早在開學前就已在廣外新聞網的大學城迎新的欄目里面與我們有過互動,所以他們當時對我們印象特別好?!?/p>

亞運會廣外測試賽新聞社記者合影

2011年大學開放日
彼時的校園媒體可謂是“百家爭鳴”?!皬V外校園媒體的競爭的態勢非常鮮明,大家都像是卯足了勁在比賽?!睙o論是吳燕婷還是林若川都感慨道。而廣外新聞社能在眾多校園媒體當中突出重圍,贏得同學們的喜愛,便是因為它時時走在一線,關切師生的身邊事,也勇于革新不斷發展。不僅是在校內收獲青睞,作為在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最早實現媒體融合的校園媒體之一,很多高校新聞社成員都會來廣外新聞社學習,在社員的共同努力下,不僅是廣外新聞社的名聲愈發響亮,也讓廣外在成長過程中大放異彩。
無論是“周五特稿”帶來的深遠影響,還是拿到校報的同學的愛不釋手;無論是招新欄前的人聲鼎沸,還是對外分享經驗時的侃侃而談,新聞社人用他們的文字與相機,定格下新聞社的高光故事。在一批又一批的新聞社人的付出下,廣外新聞社乘著廣外飛速前進的快車,迎來了蓬勃發展與欣欣向榮。二十年走過,一批又一批的新聞社人在這里收獲、在這里成長、在這里傳承,而他們也將帶著在這里的收獲,繼續為新聞社、為廣外、為社會,書寫更多的精彩篇章。
蓬勃發展:“紫馬甲”走進校內外重大活動現場
閃光燈亮起,一抹抹紫色的年輕身影忙碌奔波在活動的現場——他們出現在校運會的賽道旁,穿梭于校園開放日的人群間,他們戴著記者證,有的嫻熟地操縱各種拍攝設備,有的用紙筆飛快記錄現場內容,他們便是廣外新聞社的記者們。不知不覺中,身穿背后刻著“廣外新聞社”五個大字的紫色馬甲,總是用最專業的態度奔赴各大事件現場的模樣,已經成為了同學們心目中廣外新聞社記者的最鮮明的形象。
論紫馬甲的誕生,還要追溯回2010年。那時廣外新聞社歷經將近十年的建設,已經在校內外都享有一定名氣,為了擴大新聞社的知名度,成員們設計了這款馬甲投入宣傳建設,2009級校友,曾任2010年新聞社社長的王雨渤回憶道。十余年傳承下來,它也成為了新聞社的標志之一。在投入使用初期之時,它已是頻繁出現在各大活動。2010年左右,時代的東風吹向了廣州市乃至廣東省,重大活動接二連三舉辦,對那時的新聞社而言,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廣州亞運會舉辦、廣州南站建成投入運營、廣州舉辦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舉辦……新聞社人總是抓住機會,積極投入新聞一線。

新聞社記者拍攝的劉翔與另四名外國火炬手一起點燃2011年深圳大運會主火炬

新聞社記者拍攝初登國際賽場的蘇炳添在大運會百米賽場
大運會期間,火炬傳遞在廣州大學城舉行,廣外是作為大學城火炬傳遞的四所高校之一。王雨渤興奮地介紹道:“那可真是當年最大的事情了,排著隊看的人把整條外環路都擠得滿滿當當,有大幾萬那么多?!痹绞谴髨雒?,越能考驗記者們的水平?!按笮突顒悠鋵嵰彩且粋€比拼的擂臺,學校的新聞報道水平怎么樣、學校的影響力以及記者們寫稿子、拍照片的能力有多強,各校的記者們都在里面會暗暗較勁?!蓖跤瓴承Φ?。在接到任務后,新聞社社員們便開始有條不紊的統籌規劃,如火炬手門交接的地方在哪里,攝影記者應該站在哪些機位拍攝,負責寫稿的文字記者有多少等等,各司其職;后勤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如申請通行證,準備放行條,提前尋找好采訪對象等等,護航周全。新聞社從不打無準備之仗,記者們的專業素養也在細微處淋漓盡致地展現?!拔覀兪怯猩塘康?。每一位成員都能得到最大發揮——有人比較擅長寫總稿,有人比較擅長寫分稿,有人擅長寫其他,我們就會根據具體情況去安排,大家也非常配合所以很快就可以完成任務?!眳⑴c大運會報道的校友張純自豪道。在活動結束后,高效率的記者們也是在第一時間寫成稿件傳送到新聞網。在準備充分,傳播及時的情況下,廣外新聞網優質的報道也比其他高校率先得到了極高的點擊率與關注度。

新聞社記者參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報道
新聞社記者們高質高量的作品讓新聞網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也為他們贏得了更多的機會與榮譽。在2010年、2014年廣外新聞社分別獲得了“十佳校媒”稱號,也取得了進入廣東高校傳媒聯盟的入場券。2018年代表廣外入選“廣東大學生日本行”的成員,現就職于南風窗的2016級校友黃茗婷坦言,正是因為新聞社給了她這樣的平臺,讓她有機會參與校媒聯盟的面試并成功入選?!靶侣勆缱屛覀冇袡C會站在更高的平臺,看到更多的風景”她感激道。

廣外新聞社榮譽稱號

新聞社獲省優秀學生社團
“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睆V外新聞社是記者們的舞臺,在“做新聞事業”的同時給予了記者們一個彰顯自身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專業素養的機會。大家憑著滿腔熱情,擁抱飛速發展的大時代,建設蓬勃發展的新聞網,在為新聞社與新聞網贏得贊譽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榮光。那身紫馬甲,也因廣外新聞社記者們的存在而變得耀眼萬分。
萬象更新:借新媒體之翼多角度展現廣外形象
掀起時光影像的一角,新聞社老牌部門校報編輯部留下了許多的華彩瞬間。與新聞網上時效性強、周期性短的要聞時事不同,校報更注重深度挖掘報道?!皩n}能否體現廣外精神和廣外特色,筆下人物有著怎樣獨特的人格魅力,能否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等都是校報記者撰稿時所需考慮的問題?!鼻靶缶庉嫴坎块L、現新聞社社長方媛感慨道。為了寫好一篇報道,部員們會在前期做大量準備工作,并多次深入現場了解事件與采訪對象,在一次短視頻專題的深度策劃中,為了更好地了解視頻制作,專題組成員們會跑到活動前后臺請教觀摩;為了更好地詮釋專題,成員們還會幾經輾轉找到最合適的受訪者?!皼_上榜首!廣外學子用短視頻點燃專業新活力”這篇充滿廣外特色的報道一經發出,便受到師生廣泛關注,大獲好評。此外,近年來“‘摩族獵人’: 守護“共享城市”的神秘游俠”“‘小鹿萌媽’用聲音把孩子帶進國學經典的奇妙世界”、“中華文化走出去”系列報道等展現廣外師生風貌的專題均獲大量好評,在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廣東教育好新聞等評比中斬獲佳績。

2021年新聞社換屆大會合影
而承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外語學科優勢,新聞社英文部服務著廣外英文網,擔任著“溝通”和“交流”的角色:用英文記錄廣外故事以此促進校內外溝通、將中文稿件翻譯成英文以此與外界交流,助推新聞社走向世界大舞臺,以國際視角展現著廣外風采。英文部部長廖雯欣分享道:“大家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新聞稿件的靈感。我們不僅有外教給我們講解寫作技巧,還要求每個部員在例會上面都會輪流進行pre?!痹谀阋谎运徽Z的頭腦風暴中誕生了一篇篇佳作。在進行“二十四節氣”專題過程中,英文部也面臨著與外教老師有文化差異的困難,需要想方設法讓外教老師理解傳統習俗。在熱火朝天的討論中,部員們搜集相關資料,絞盡腦汁地使翻譯更貼近中文意思,用圖片和視頻繪聲繪色地向外教老師描述中國的節氣,使得記錄在紙上的策劃在英文網上成功建立了專題板塊,用自己的方式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英文網為留學生建立了了解廣外、了解中國的橋梁,使廣外更好地與世界交流發展,展現廣外獨特的“國際化”視角。

官微獲2017年廣東高校(本科院校組)新媒體影響力一等獎
在全媒體共同發展的嶄新時代,廣外新聞社肩負著“講好廣外故事”的重擔,于紙媒、新媒體、英語國際全方位蓬勃發展,展現著新時代中廣外的新氣象。2019年,廣東省第十屆大學生運動會在廣外召開,此時,廣外新聞社也面臨著“如何做好大運會報道”的挑戰。隨著全媒體時代到來,僅依靠文字無法讓大運會隔著屏幕“活”起來。于是,新聞社匯聚了一支涵蓋主持、采訪、拍攝、后期人才的隊伍,組成視頻組,跳出舒適圈,邁出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社媒體融合的“新一步”?;貞浧甬敃r的場面,作為后期記者的尹湘說道:“從拍攝素材的收集、整合到視頻剪輯的拼接、成品,每一個步驟都要不斷摸索?!弊罱K功不唐捐,解說吉祥物“粵粵”、走進志愿者工作、對話演出人員及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所有的細節與亮點都在7分鐘的視頻新聞報道中一覽無余。

新聞社記者拍攝廣東省第十屆大學生運動會視頻新聞
2020年,短視頻平臺蓬勃發展,為了跟隨時代的潮流,吸引更多年輕的目光,廣外新聞社新媒體部應運而生,并在抖音、B站開拓新戰場。新媒體部的首屆部長盧佳圳介紹道:“新媒體是在紙媒的基礎上更加豐富了廣外形象的對外宣傳,為新聞社增添了更多新的力量?!币环指乓环质斋@。在新媒體部成員的努力下,短短兩年時間內廣外官方抖音作品總瀏覽量超過350萬,高考倒計時十天,廣外用多種語言為高三學子加油打氣,約定共赴九月之約;疫情席卷,廣外學子用生動的手勢舞提醒大家戴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秋日正暖,用鏡頭帶領大家沉浸式欣賞廣外校運會……在包羅萬象的視頻里,廣外故事傳遞得越來越遠……

抖音部分作品截圖
回望現在,廣外新媒體作為互聯網的新興力量攜手廣外校報、新聞網登上了時代洪流的大舞臺。無論是傳統的校報紙媒,還是如今“吸粉”無數的新媒體平臺,都是新聞社助力廣外校報、新聞網與新媒體在多平臺融合發展的漫漫征程的見證。新聞社這個有活力、有擔當、能戰斗的集體,在新時代的號召之下,大力推進各媒體融合發展,在傳統媒體之上插上新媒體的翅膀,讓新聞社飛得更高、走得更遠。社員們一起奔赴新聞現場的汗流浹背,為打磨專題日日夜夜的嘔心瀝血,終換來一篇篇屬于新聞社的精品內容。

廣外新聞社代表隊參加新傳學院第十七屆模擬新聞發布會斬獲記者組一等獎和優秀記者等榮譽
初心如磐,奮楫篤行。不論是泛著墨香的報紙、包羅萬象的新聞網,還是豐富多彩的短視頻,廣外新聞社正以“揚帆破浪,策馬揚鞭”的姿態在各大平臺“講好廣外故事”,用新聞人的開拓創新,與時代接軌、與未來相擁。
二十年風雨兼程,廣外新聞社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廣外新聞人精神賡續,也陪伴著一批又一批的廣外新聞人成長成才。在二十年的漫漫征程里,每一個人都在踐行著“做新聞事業,交一生朋友”的宗旨,無數記者們在奔赴新聞理想的道路上相遇,他們在光明的日子里相隨,在輕柔的晚風中同行。無論是創辦初期篳路藍縷,還是蓬勃發展時期迎浪直上,時光變遷流逝,不變的是廣外新聞社人的專業態度,也是廣外新聞社人做好新聞事業,講好廣外故事的拳拳赤子心。